第3章:面结构——二维组合判断 | StructLang 结构语言
我们的思考并不只是一维的。 我们对多个事物的判断结果往往可以组合出意义,又或者是对同一个事物的多个判断组合出意义。
比如面对一个投资机会,你不仅会问:“能不能赚钱?” 还会紧接着问:“风险大不大?”
这时,你的认知系统已经不是在一条线上判断了,而是在两条线同时激活的情况下,构成一个“面”。
这个“面”,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讲的——面结构。
3.1 面是什么?
面结构,是两条线结构在同一意图下交叉产生的。
它就是一个主观版本的“二维坐标系”:
横轴和纵轴是两条线结构(两个判断维度);
原点是这两个判断的共同意图;
四个象限就是我们的综合判断结果。
以刚才提到的投资机会的案例来说,原点就是投资,横轴就是是否赚钱,纵轴就是是否有风险。
点是聚焦,线是判断,面是组合判断。
一个对象可以在多个方面被判断,但只要它们在同一意图下(比如“是否值得买”),那么这些判断的交叉,就构成了一个“面结构”。
3.2 三条公理
公理一:二维公理
面结构由两条线结构在同一意图下原点重合而成,形成类似笛卡尔坐标系的二维组合。
公理二:原点公理
面结构的原点是意图锚点,不是物理几何点,而是主观在该意图下的共同交叉点。
公理三:表达公理
面结构的结果既可以用定性符号表示(++,+-,-+,–),也可以用定量坐标表示(如 (+0.7 , -0.3))。定性用于描述趋势,定量用于落地执行。
3.3 三条定理
定理一:组合定理
面结构是由两个线结构叠加形成的二维判断结果。对象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同,只要在同一意图下被主观认为相关。
定理二:经验压缩定理
面结构在多次重复后,会被压缩为经验结构,存储于大脑中,成为下次遇到类似对象时的优先调用模式。
定理三:时间顺序定理
面结构依赖线结构先后生成,再在同一时间窗口内叠加。不同顺序、不同组合体现时间逻辑和因果雏形。
3.4 推论
推论一:未成面
如果主体在同一意图下认为某些线结构没有关联,则不构成面,称为“未成面”。其本质是主观判定结果,而非客观规律。
推论二:因果形成机制
面结构本身不是因果,但当某一组合被频繁强化(如“吃 × 饱”),就会在经验结构中形成高权重连接,表现为“因果关系”。
推论三:经验动态性
面结构记录的经验并非固定,而是随目的、经验结构与外部输入不断修正、增删或遗忘。
3.5 案例分析
案例一:西瓜
意图:解决饥饿
两个判断轴:
能不能吃(+/-)
好不好看(+/-)
组合结果:
(++): 能吃 × 好看
(+-): 能吃 × 不好看
(-+): 不能吃 × 好看
(–): 不能吃 × 不好看
意义:在经验累积后,可能形成“好看的西瓜更可能好吃”的因果印象。(关于经验的本质,在后续章节会专门阐述)
案例二:吃饭与饱
意图:满足生理需求
判断轴:
吃不吃(+/-)
饱不饱(+/-)
意义:虽然理论上四象限都有可能,但随着经验累积,“吃 → 饱”逐渐被强化为高权重因果关系。
案例三:投资决策
意图:资源增益
判断轴:
收益高低(+/-)
风险大小(+/-)
四象限理解:
(++): 高收益 × 低风险(理想)
(+-): 高收益 × 高风险(投机)
(-+): 低收益 × 低风险(保守)
(–): 低收益 × 高风险(糟糕)
意义:长期经验会让主体优先识别某些象限为可行选项。
3.6 小结:面是组合判断,也是经验形成的起点
线结构是“一维判断”,而面结构是“二维交叉”。当我们开始综合考虑多个维度,就进入了面结构的领域。
而那些被反复经验强化的面结构组合,最终会在我们大脑中形成固定连接,成为“因果感”的来源。
换句话说:面结构,是因果感的前身。
#面结构 #原点 #正方向 #共同意图 #因果印象 #组合判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