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:主客结构——六维局面与64模式 | StructLang 结构语言
三维结构描述的是我对一个对象的多维模式,而主客结构描述的是‘我与他人/对象之间’的六维关系。它标志着认知从个体模式,进入了关系与局势。我们做判断时,不是孤立地看一个东西,而是在看:这个东西和我(或别人)之间的关系是什么?
比如你在和一个人谈判,你心里会想:
他现在是什么态度?强硬还是缓和?
我应该表现出强硬,还是示弱?
他有没有实力?我有没有筹码?
这些思考,其实已经进入了主客结构的领域。
5.1 什么是主客结构?
主客结构是结构语言中第一次出现完整六维组合的结构。
它不是三维判断,而是六维交叉:
主体的三维(行动 / 素质 / 态度)
客体的三维(行动 / 素质 / 态度)
它构成一个完整的“局势”快照——用来判断当下的结构态势。
注意:这里的“主体”不一定是“我”,而是你当前主观聚焦的视角。
特别说明:
- 你可以以自己为主体,也可以模拟对方为主体;可以观察过去的我,也可以设定一个虚拟的第三方。
- 三维也不一定是“行动 / 素质 / 态度”,而是在当前主客结构关系中,主观认为最有意义的要素。
- 主客结构也不是唯一能建立结构的方式,在进阶教程中我们会讲到其他方式。
- 在基础教程中,我们以“行动 / 素质 / 态度”贯穿全书。
组合有限性
主客各有三维,每一维只能取正/负两种态。
因此,六维交叉的可能结果并不是无限的,而是:
$$2^6=64$$
也就是说,所有的主客局面只可能落在 64 种组合之中。
每一个组合都是一个独立的“局面模式”;
每一个组合都可以用一个结构码编号(如
++- | -+-);这 64 种模式就是人类主客关系判断的有限全集。
这让主客结构不再是混乱的无限复杂,而是可被穷尽、可被检索的有限空间。
5.2 三条公理
公理一:主客共存公理
所有认知都以内在的“主—客”对位为前提。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,反之亦然。
公理二:六维公理
主与客各具行动、素质、态度三维,总计六个判断维度,构成主观选择的认知意义场。
公理三:局势公理
六维组合生成的结果称为“局面”。它是主观在特定意图下的结构化世界切片,是静态快照而非客观真相。
5.3 三条定理
定理一:主观性定理
局面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当前主观选择的意图与主体视角。
定理二:经验化定理
局面可以在多次强化后形成经验模板,优先用于相似场景的决策判断。(与线结构和面结构中提到的“ 因果印象 ”机制一样。) 局面经验压缩 = 因果印象的高阶形式
定理三:趋势推演定理
局面本身是当前时间窗口下的静态结构,但通过比较相同结构局面的事实发展记录,可以总结出趋势、判断下一跳变可能,这被成为局势。趋势推演的结果并非预测,而是对可能跳变方向的归纳。
5.4 推论
推论一:未成局
当主观判断“主”与“客”在当前意图下无关联,就不会形成结构。
推论二:模拟性推论
即便主客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角色,只要主观赋予意义,就可以形成局面——包括自我反思、历史人物模拟、AI行为建模等。
推论三:局面非真相
局面并不是现实,而是主观意义的画像。它帮助我们从六个维度看清局面,而非告诉我们“真相”。局面只是跳变的输入状态,真正的变化发生在结构张力释放时。
5.5 案例分析
案例一:面试局面
意图:获得录用
主体:我(应聘者)
客体:面试官
六维结构:
主行动:是否主动表达
主素质:是否专业胜任
主态度:是否自信谦和
客行动:是否提问回应
客素质:是否具备判断力
客态度:是否认可接受
这个局势是你在脑中即时生成的“局面地图”,用于判断应变策略。
案例二:谈判局面
意图:达成协议
主体:我方公司
客体:对方政府
六维结构:
主行动:是否让步
主素质:是否有资源筹码
主态度:是否强硬/合作
客行动:是否持续施压
客素质:是否有执行力
客态度:是否敌意/善意
你对整个谈判态势的判断,其实就是对主客结构的一次建模。
案例三:自我对话局面
意图:理解自己的成长
主体:现在的我
客体:过去的我
六维结构:
主行动:是否行动改变
主素质:是否掌握新技能
主态度:是否宽容接纳
客行动:过去做了什么
客素质:当时认知水平
客态度:当时的恐惧/执念
这是结构语言中非常典型的“自我模拟”案例。
5.6 小结
主客结构让我们第一次从单一对象的模式,跨越到关系的局势。它是六维舞台:主 × 客 × 三维。
在这里,原点依然由意图决定,正方向依然定义了好坏,但更重要的是:只有把主与客放在一起,跳变和趋势才有意义。
#主客结构 #局面 #局势 #因果印象 #原点 #正方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