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· 意图的产生

第7章:意图的产生——经验调用与因果印象 | StructLang 结构语言

定义

意图 = 动机/目标的启动。
它是主体在局势中,由生理需求、外部结构压力与经验调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方向性聚焦与推动力。


意图从哪里来?我们来归纳三个基本来源:

公理 1:多源公理

意图的产生来源多样,包括:

  1. 生理需求(饥饿、口渴、疼痛等本能驱动);
    比如:口渴 → 启动“解渴”的意图 → 判断“什么能喝、可不可靠”。

  2. 外部结构(制度、规则、文化与社会叙事的约束或刺激);
    比如:公司要求每周汇报 → 启动“准备PPT”的意图;政治宣传中反复提及“爱国责任” → 启动“表态/行动”的意图。

  3. 经验调用(点/线/面/体/局势中已压缩的高权重模式);
    比如:在面试场景下,过去成功经验触发“主动表达+展示能力”的意图。

公理 2:经验中枢公理

除非对事物本身毫无经验,否则无论意图来源如何,大部分情况都必须通过经验调用,才能转化为可操作的意图。经验是意图生成的中枢。

公理 3:时间窗口公理

意图的产生受时间窗口影响:

  • 有的意图即时触发(口渴 → 喝水);

  • 有的意图延迟显现(今天被骗 → 明天才萌生报复);

  • 有的意图仅在当前时间段内具有意义(限时打折、竞选期表态、危机处理);

  • 有的意图则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显现(如复仇、创作、抗争)。


意图的结构性逻辑

定理 1:因果印象定理

因果并非世界的客观属性,而是主观经验结构中高权重的连接。

定理 2:预测工具定理

所谓因果的作用不是揭示宇宙真理,而是帮助主体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做出更快的预测与决策。
意图的生成,正是依赖这些“因果印象”来进行快速判断与取向。


推论:进一步的分析启发

  1. 不唯一性推论
    不同主体在同一局势下,会因经验结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意图。

  2. 主客化推论
    多主体的意图可以同时存在,但分析时只需分列成单独的主客结构,而不要混杂。

  3. 非跳变因果推论
    跳变是由压缩/解压引发的状态切换;意图是在跳变后被激活的方向性推动力。(后续章节会专门讲跳变)


案例分析

案例 1:交通罚单引发的意图链

  • 局势:某人早晨因超速收到一张罚单。

  • 经验调用:他的过往经验中,“被罚 → 不公 → 必须维权”是高权重组合。

  • 意图生成:当天晚上,他启动了“申诉+发帖曝光”的意图,目标是“纠正不公、获得支持”。

案例 2:招聘链条

  • 朋友的经验:500 强 = 有能力 → 意图是“传播好消息”。

  • 中介的经验:高收入 = 可卖房 → 意图是“推销”。

  • 银行的经验:稳定职业 = 值得贷款 → 意图是“放贷”。

  • 每个主体都在自己的经验组合下生成意图,解压的过程就是意图生成的过程。


📌 一句话总结

意图的产生,本质是经验调用的启动:生理与外部压力提供刺激,经验结构决定解释与方向,而因果印象是帮助主体在不确定世界中进行快速预测与行动的工具。